所謂「醮」,原始的意義僅是祭神,它的由來很早。早在魏晉南北朝時代(約一千五百年前),【昭明文選】中宋玉【高唐賦】即有:「醮諸神,禮太乙」的說法,意思是為眾神建醮,為太乙行禮儀。到隋朝時,已有在星空夜晚,陳設酒肉、餅餌、幣物等祭品,以祭祀天皇、太乙諸神,並向上蒼稟奏的記載(魏徵【隋書】),這也是醮儀的一種。後來,慢慢變成由僧人、道士搭壇獻祭都稱為醮。

  台灣的醮祭,在民間已成為道教各類祭儀中最莊嚴、最盛大的祭祀活動,它大體承襲中國原始的意義,是民間為了「許願祈神」或「還願酬神」,設置道場,並聘請道士所主持的宗教儀式。然而,台灣的道教發展,早已融合了佛家悲憫的精神,再加上台灣特殊的歷史背景,因台灣長期以來一直是個移民社會,其中許多移民客死異鄉又無人悼祭,後人一方面憐恤他們,一方面也擔心魂魅作祟,所以人民建醮的目的,不僅僅是祈神酬恩,還添加了施鬼祭魂的雙重意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