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 豐原慈濟宮的建醮歷史:
   民國三十四年以前的台灣,長期受到外來統治者的影響,台灣原有的民俗祭典遭到壓迫或限制,直到光復後,民間才可以恢復傳統慶典活動。豐原慈濟宮可考的建醮紀錄有三次:第一次於民國三十八年,慈濟宮重整大修完畢,該年年底即舉行光復後第一次慶成祈安清醮;第二次在民國五十四年冬,舉行祈安三獻醮,當時即設有五座外壇,當然規模不能與今相比;第三次是在民國七十三年陽月舉行,據當時(第三次)舉辦此活動的主委郭石來先生說:「當年的活動盛況空前,不僅豐原市內水洩不通,連高速公路也造成嚴重阻車!」至於「當時五壇的位置是在圓環道路之內,範圍較小,不像現今已擴展到第二外環道路之外,範圍較以前大的多!」。
  在這次建醮時,我們意外得到新發現:有證據顯示在日治時期(民國二十四年),慈濟宮顯然也曾舉辦過三獻醮,可惜沒有留下漢文紀錄。陳石連先生推測可能和當時發生的三義大地震有關,詳情如何,有待考證。這證據足以將豐原建醮民俗往前推十四年,也否定了日本人打壓台民建醮的說法。


* 為何慈濟宮會每二十年作一次醮呢?
  根據慈濟宮常任委員陳石連先生的說法是,原來並無此規矩,而是在七十三年那次圓滿完醮時,主委江大發先生許下良願,祈求地方發達、合境平安,二十年後再辦建醮答謝神明。而今已屆二十年,筊杯請示媽祖神明也得到首肯,於是開始進行九十三年建醮的籌備。這「二十年一次」的說法卻似乎已約定成俗!


* 這次到底是祈安醮?還是建成祈安醮?
  此次豐原地區舉行的建醮名稱,曾引起名義之爭,有人認為應名曰「祈安醮」,並無「慶成」之性質。因為根據文獻之記載,慈濟宮曾於民國元年、民國六年、民國三十八年進行較大規模的修建,而近年則少有增修。目前各地的牌樓有的有「慶成」二字,但有些則無。後來我們訪問慈濟宮常委廖漢忠先生,從他口中得知:「慈濟宮於九二一大地震時,雖未倒塌,但是屋宇脊樑出現滲水腐蝕的現象,經專家調查脊樑呈三十度往前傾斜,後來耗費不貲重新翻修,才有今天的原貌。」因此,他認為此次合稱為「慶成祈安醮」並無不妥。


*為何稱為「三獻清醮」?
  「三獻」的由來,有一說是指「三獻禮」,民間俗稱「作三獻」,原是獻酒(爵)的儀式,也就是分三次敬獻爵、祿、酒、果等供品,它也有一套完整的祭儀,其規模較建醮小,有如建醮的縮影。為此我們特地請教曾法師「三獻」的由來,他說:事實上,「三獻」是指敬天、敬地、及祭拜孤魂。此次舉的醮期即為標準模式的三朝醮,豐原地區的人民於國曆十二月七、八、九日(農曆十月二十六、二十七、二十八)齋戒三天,也因此稱為「清醮」。


* 建醮有何目的?
  根據慈濟宮的記載是:「建醮目的是為祈求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、農產豐收、六畜昌盛、四時無災、八節有慶,境內信眾共同建醮,酬謝天地之恩佑、鬼神的扶持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