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建醮可分宮廷建醮及百姓建醮;宮廷舉辦的最為隆重,如:由帝王舉辦的羅天大醮、諸侯舉辦的齊天大醮,其規模都極為盛大,現今已不可見。然而台灣於1980年及1984年,分別在高雄關帝廟及台南市鹿耳門的天后宮舉行過名為「羅天大醮」的隆重祭典,這是極少有的例子。


  至於台灣民間百姓的醮祭,名目種類非常繁多,常見的有慶成醮、祈安醮、王醮、神明誕醮、中元醮、水醮、火醮、路醮…等等,從名稱看,可略知其意。如慶成醮係廟宇落成、或重修增建後慶祝完成而舉行;祈安醮大多是有一固定周期舉行,是屬於醮祭中最常見的類型,有時二者合併舉行,稱為慶成祈安醮。王醮:也稱王船醮或瘟醮,是因以前經常有瘟疫及傳染病肆虐,人們希望藉由王爺的保佑將瘟疫盡快驅除,在台灣南部最為普遍。神明誕醮則為神明生日時所做的祭典,通常只有一天。中元醮顧名思義是中元節時,為普渡孤魂野鬼而設醮,目前只餘基隆、恆春、鹿港等少數地方尚有保留。至於水醮、火醮是因地方經常發生水厄或火災,為了為罹難者祈福而設,目前已很少單獨舉行,大多附屬於祈安慶成醮儀式中舉行。路醮則是為車禍喪生的冤魂所舉行,規模通常也不大。


  以醮期的天數來看,有一朝醮、二朝醮、三朝醮、五朝醮等等,五朝醮以上則屬格局極為盛大的醮祭,如前所述在南部舉行的羅天大醮的醮期即長達七七四十九天(分七次舉行七朝醮典),曾轟動一時。一般而言,五朝醮已屬規模盛大,三朝醮次之;但因三朝醮儀式內容相當充實,可媲美大醮,且期數較符合現代人的需求,故三朝醮多被現代社會視為標準模式。

建醮時間
  舉行建醮科儀的時間間隔,有些是定期的,如神明誕醮是每年舉行的,故醮期較短,大多只有一天;王醮大致三年一科或十二年一科。有些是不定期的,如慶成醮、火醮、水醮等,多視情況而舉行。而大部分地區原本是因應需要而舉辦,但後來逐漸發展出定期醮,如豐原此次舉行的祈安清醮就是逐漸發展出二十年一科的定期醮(詳情敘述於後)。每一次建醮活動往往需要耗費相當驚人的人力、財力和物力,故建醮的規模大小、醮期天數、周期長短,需視信眾的能力和需求而定。


  民間建醮的時節大多選擇在秋冬之際,大約農曆九月、十月、十一月的時候。此時正是傳統農業社會莊稼收割完成的季節,大家較有餘暇籌備敬神謝神事宜,且由於農作休耕,廣大的空地正適合用於建立醮壇,於是一場熱鬧的祭典隆隆登場。